一、全国新高考Ⅰ卷(浙/鲁/苏等10省)
题目:阅读老舍《鼓书艺人》、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、穆旦《赞美》选段,围绕“沉默·嘶哑·血手”的意象展开联想与思考。
解读:命题内核:以抗战文学碎片重构民族精神谱系,呼应抗战胜利80周年。三组意象形成“蛰伏-呐喊-献祭”的精神进阶链,要求考生挖掘苦难叙事中的爱国本质。
写作指向:历史纵深:关联郑思肖“无根兰”、林觉民《与妻书》等牺牲精神;当代映射:抗疫医护血痕、陈祥榕“清澈的爱”等新时代奉献;批判反思:警惕流量时代对悲情的消费(如王利芬事件)。命题创新:打破单文本限制,考查跨作品意象整合能力,强调文学与历史的互文性。
二、全国新高考Ⅱ卷(晋/蒙/川等8省首届新高考)
题目:以“梦的赠予”为主题,结合古诗中的梦意象(如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),探讨个体梦想与集体价值的交融。
解读:命题内核:从个人梦境(“独梦”)升华至社会共享(“赠梦”),暗扣中国梦与青年担当。
写作指向:文明传承:屈原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的逐梦精神;科技赋能:AI造梦(如《盗梦空间》)、脑机接口等技术创新;实践路径:乡村振兴、碳中和中的青年行动(如校园零碳计划)。命题创新:创设“赠予”情境,推动梦想从私域向公域转化,考查想象力与社会责任感的结合。
三、北京卷题目(二选一):议论文《由“第二次呼吸”说开去》记叙文《当数字闪耀时》
解读:“第二次呼吸”内核:隐喻突破人生/社会“极点”,如芯片研发攻坚、乡村教师张桂梅带病坚守;思辨重点:低谷中的韧性(华为技术突围)、量变到质变的哲学。“数字闪耀”内核:数字赋能生活:车站时刻表、冬奥开幕式倒计时等场景中的情感联结;人文反思:警惕数字鸿沟、算法偏见对真实的遮蔽。命题创新:双轨制设计(议论+记叙),全面考查理性思辨与生活感知力。
四、上海卷题目:围绕“专”(专业文章)、“转”(转发文章)、“传”(传世文章)的关系,探讨“由专到传必经过转吗?”
解读:命题内核:批判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链,追问经典生成逻辑。
写作指向:正面案例:《论语》从竹简到短视频的“转”化传承;反面警示:碎片化转发导致思想浅薄(如标题党现象);破局之道:专业深度+大众表达的结合(如戴建业诗词解读)。命题创新:以传播学视角切入,考查对文化工业的辩证认知。
五、天津卷题目:以车轮“辐条向心辏集”为喻,联系自身体验写作。
解读:命题内核:借力学结构隐喻集体主义精神,呼应“团结奋斗”时代主题。
写作指向:历史印证:长征精神、抗疫联防联控中的凝聚力;个体价值:北斗团队协作、非遗传承中的匠人合力;全球视野:“一带一路”共商共建共享理念。命题创新:从日常器物升华至哲学思考,考查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迁。
六、浙江卷(新课标I卷省份)
题目:围绕“浙江精神与浙江人”,结合地域文化基因写作。
解读:命题内核:延续地域文化自信命题传统(如2022年浙江卷),聚焦敢为人先、务实创新的浙商精神。
写作指向:历史溯源:王阳明心学、宁波帮商海拼搏;当代典范:马云数字创业、鲁伟鼎农业创新;青年使命: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赓续精神。地域特色:强化本土文化认同,避免同质化命题。
命题趋势总结
三元融合:历史-当下-未来轴线(全国Ⅰ卷从抗战到AI时代);科技-人文-青年主题(上海卷传播机制、北京卷数字生活)。批判性思维:拒绝口号式抒情(如全国Ⅰ卷要求反思悲情消费);鼓励对技术伦理、文化异化的质疑(上海卷、北京卷)。文体多元:北京卷双轨制、全国Ⅱ卷情境写作,突破议论文单一范式。备考启示:青年需构建“大历史观+微叙事能力”,在科技狂潮中坚守人文温度(如DeepSeek伦理思考),在全球化中淬炼文化自信(如《哪吒2》的传统再造),方能在考场书写时代答卷